養雞一共要重點關注的四方面
1 雛雞越小、越需要做好溫度管控
1日齡雛雞的溫度調控能力特別差,任何微小的失誤將對雞一生產生不可逆的影響,特別是最初48~72小時的溫度管理。因此,在雛雞到來之前2-3天的預升溫比什么都重要。
溫度表顯示的溫度僅僅是雛雞舍的參考溫度,雞舍墻壁、地面的溫度更為重要,最好不低于30℃;雛雞進雞舍后4小時,體溫不能低于38℃(用雞爪貼到臉上,不能感覺到冷),否則死淘率會高達10%以上。溫度是否合適要以雞體感溫度為準,要至少1/3雛雞張嘴呼吸。
2 脫溫時期,天氣情況是最重要的依據
雖然對于雛雞體溫調節中樞完善的時間尚有爭議,但本人以為,雛雞具有自我體溫能力調節時間至少晚于第一次換羽(海蘭褐殼4周完成第一次換羽),大約在頭部、頸部羽毛更換完畢的第5-6周左右。
因此在脫溫時切不可采取不管雞的日齡和天氣狀況,教條地以每周降2-3℃,到24度左右嘎然脫溫的做法。
脫溫要特別關注冬季、春季時的天氣預報和外界溫度,關注倒春寒等極端天氣情況。發現低溫天氣情況,毫不猶豫地延長脫溫時間,以5-6周,溫度逐漸降到21-18℃為宜。
對于初夏、早秋氣溫較高時育雛的,在下半夜一定進行加熱,確保晝夜溫差在2-3℃之內,最好夜間溫度高于白天。這些做不好很容易引起免疫抑制,出現開產后假母雞和死淘率增高等問題。
3 特殊時間段,需要特別的管理
3.1關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五至正月十八這段時間: 這期間由于春節來臨和諸多節前瑣碎事情的干擾、人員的更替、管理人員外出度假等,是上游種禽企業人員最心不在焉,很容易出現問題的階段。
3.2關注每年最熱的時刻:夏季酷暑時刻溫度高、濕度大,種雞生產性能差、體質差,管理的難度大,很難提供出高質量的雞苗;同時酷暑高溫育雛、育成的雞群體質差,體重、脛長、均勻度等都難以達標。
由于上高峰、高峰期的雞群又是雞開產后一生體質最差的時刻,這些諸多不利因素的疊加無疑加大了疫病流行的風險。因此在每年氣溫最高的6月至7月底,最好不進雞,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做好消毒、空舍等生物安全工作。
3.3關注育雛期的換羽:一般而言,雞群開產前在2~4周、7~12周、17~23周經過3次以上的完全換羽。從7天開始換羽后,也是雛雞開始出現啄羽等問題的重要時期。換羽本身巨大的應激、痛癢、需要含硫氨基酸的增多可能是啄羽現象的物質基礎。
3.4關注開產后每年春、秋季的換羽:每年的3-4月是去年的雞換羽的時候。由于換羽時雞本身對粗蛋白、含硫氨基酸的需要的增加;仍使用沒有來得及更換的冬季高能量、低蛋白的配方,限制了雞群對氨基酸、粗蛋白的攝入(雞“以能為食”);
冬季3~4月自然光長度的延長、光照強度的增強等不良效應的綜合影響,使雞群很容易出現啄羽的問題(是飼料廠被投訴的高峰期)。提高預混料的添加,做好春季蛋雞的遮光工作。
每年的8~9月是雞群換羽的時刻(越低產雞換羽時間拖得長,高產雞換羽時間短,一般8月完畢),此時氣溫變化頻繁,雞換羽應激增大,因此要延長夏季高蛋白配方的使用,并根據氣候變化適當添加油脂。
4 初產的營養影響雞一生的效益:
初產雞是指5%產蛋至32周的這段時間。此階段雞為了產蛋、增重、抵抗應激,常需要較高的營養。而實際上由于采食量的限制(采食量大約32周才逐漸最大化)和設計的配方營養低等問題,使得雞攝入的營養滿足不了實際需要,出現營養的負平衡,出現產蛋高峰上升緩慢;體重上高峰過程中下降(此階段體重決不能降低);上高峰過程出現莫名其妙的產蛋率下降,高峰時間短;體質差易發病等諸多問題。
因此,按照不同品種初產雞的要求設計配方滿足營養就十分重要。以海蘭褐殼蛋雞為例,建議代謝能不低于2778大卡/公斤,粗蛋白不低于16.5%,總蛋氨酸不低于0.43%,總懶氨酸不低于0.9%。
上一條 :
養雞場廠房最佳適宜濕度多少比較好?
下一條:
山雞養殖 注意點